《鼎》卦爻辞中的上古金丹大道详解
《周易》第五十卦,《鼎 》䷱。
鼎,贞也。
古文“鼎”与“贞”是同一个字,鼎自古以来就是贞的象征。《大象》说:“《鼎》,君子以正位凝命”,“正”和“凝”,都是贞定之意。
作者以鼎喻贞,极其形象生动。丹法中的金丹就是在鼎中炼成,实际上譬喻的是唯有贞正才能炼成一颗赤子丹心。
图片
《鼎》卦的彖辞说:
元吉,亨。
“元吉”,守仁则止于至善也。元,仁也,吉,善也。仁为善之长,仁者亲民爱人,止于至善,故曰“元吉”。仁慈亲爱,是黄老道家五行丹法中的五德之首,也是修心炼丹的元始阶段。
知止而后有定,定,鼎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,故曰“亨”。亨,通也。
《鼎》卦初六爻辞说:
鼎填止,利出否。得妾以其子,无咎。
“鼎填止”,通行本作“鼎颠趾”,据帛书本改正。“填”,镇也,字面意思是说鼎的鼎足充实镇定,实际上譬喻的是君子以贞正之法镇之以静,知止有定,故曰“鼎填止”。
“利出否”,利于排出闭塞不通之气。否,闭塞不通,阴阳不接也。君子知止有定,寂然不动,才能感而遂通,故曰“利出否”。
“得妾以其子”,“得接以其慈”也。妾通接,子通慈。如:
天迪从子保。——《书·召诰》。王引之云:“子,当读为慈。”慈,就是仁爱之意,呼应了彖辞里的“元吉,亨”。君子慈爱知止,使得阴阳之气得以相互交接亨通,故曰“得接以其慈”。
《鼎》卦九二爻辞说:
鼎有实。我仇有疾,不我能即,吉。
“鼎有实”,字面意思是说鼎中有食物,实际上“实”是诚实有孚的譬喻,“鼎有实”就是贞正入定才能充实有孚。
“我仇有疾,不我能即”,字面意思是我的仇敌生了很重的疾病,无法靠近我,实际上“疾”譬喻的是疾速和急躁,炼丹时应该贞静入定,徐而不疾,“疾”就是每一个修真者的死敌。如果心中贞定充实(鼎有实)、安徐正静,“疾”这个死敌就无法靠近对我造成威胁,故曰“不我能即”,结果自然是“吉”。
《鼎》卦九三爻辞说:
鼎耳勒,其行塞,雉膏不食。方雨,亏;悔,终吉。
“鼎耳勒”,鼎耳泐也。勒与泐同,断裂之意。通行本作“革”,皆互通。
鼎耳是扛鼎之处,如果鼎耳残泐断裂,鼎就无法移动,鼎内的雉膏也就无法食用,故曰“其行塞,雉膏不食”,塞是闭塞不通之意。
“方雨,亏”,将要下雨的时候却没有下成。阴阳之气调和才会下雨,“亏”则是表示阴阳之气亏损不调。
亏,气损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“悔,终吉”,要及时悔改,最终才能止于至善。悔,改也。
《鼎》卦九四爻辞说:
鼎折足,覆公餗,其刑剭,凶。
这句话字面意思很好理解,就是鼎足折断倾倒,鼎内王公的食物倾覆出来,导致要遭受剭诛的刑罚(服䖍曰:剭者,厚刑。謂重誅也。)。
实际上“鼎折足”譬喻的是守中入定时却不知足知止。足,知足也。《道德经》云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正是此意。
“覆公餗”的𫗧本是鼎实之意,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就说:“𫗧,糁也,八珍之膳,鼎之实也。”本处的“公𫗧”譬喻的是公允诚实之德,一旦被倾覆,结局自然是“凶”。
《鼎》卦六五爻辞说:
鼎黄耳,金铉,利贞。
“鼎黄耳,金铉”的字面意思是鼎有黄色的鼎耳,扛鼎之物也是用坚固的金属制成。铉是穿过鼎耳的举鼎器具,一般为铜制,故曰“金铉”。
实际上“黄”在《周易》中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中正之德的譬喻,“耳”则是“弭”的谐音,“鼎黄耳”,就是贞正守中,息心弭念。以中正坚固的金铉贯穿坚固的鼎耳来扛鼎,当然可以将鼎稳定升起。
丹法中有升鼎之说,譬喻将位于人体下丹田的鼎上移至泥丸,也叫作“换鼎”。玄全子《诸真内丹集要》卷下《青霞真人内用秘文》就说:
“十月胎成,移入泥丸,谓之换鼎。”
移炉换鼎,始终要保持守静入定,故曰“利贞”,唯有“贞”,方是扛鼎换鼎的不二法门。
《鼎》卦上九爻辞说:
鼎玉鼏,大吉,无不利。
“鼏mì”,鼎盖也。通行本作“铉”,错误。
鼎上有玉制的盖子,字面意思是说鼎中之食被鼎盖牢固封闭在中,时间上譬喻的是要牢牢保持中孚之德。
“大吉,无不利”,大人有孚维心,无往不利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